博客
关于我
强烈建议你试试无所不能的chatGPT,快点击我
关于敏捷开发
阅读量:6330 次
发布时间:2019-06-22

本文共 5845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19 分钟。

目录

  • 前言
  • 什么是敏捷开发
  • 敏捷软件开发宣言
  • 敏捷的项目管理--追求最大价值的成功
  • 总结

 

一、前言

        在这瞬息万变的环境里,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取决于其快速响应变化的能力,而敏捷运作是构建该能力的核心。

 

        敏捷和其他创新思想一样,需要时间传播。全世界不少企业都已迈向敏捷的运作模式,也有很多传统企业,还没有尝试敏捷,处于观望评估的阶段。

 

        从2001年敏捷宣言宣布到现在,已经有将近十五年的历史。十五年,在我们这个变化迅速的软件工程行业已经是一个非常悠久的时期了。敏捷并不是什么新玩意,而已经成为我们行业主流的管理运营体系。

 

        那在我们这个行业里面,具体一点说,在我们的项目里面,敏捷开发能为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?

 

        其实不管在哪个项目里面,都会有一些相似的问题出现,比如以下几个难题:

        团队目标不一致

        团队成员不熟悉

        信息发布不流畅

 

        倘若我们任由问题存在,而不在每次项目中进行总结和提炼,就会反复的徘徊于项目当中。

 

        敏捷思想和实践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可能性,帮助我们解决在项目交付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难题。

 

 

二、什么是敏捷开发

        敏捷开发,是一种从1990年代开始逐渐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型软件开发方法,是一种应对快速变化的需求的一种软件开发能力。它们的具体名称、理念、过程、术语都不尽相同,相对于“非敏捷”,更强调程序员团队与业务专家之间的紧密协作、面对面的沟通(认为比书面的文档更有效)、频繁交付新的软件版本、紧凑而自我组织型的团队、能够很好地适应需求变化的代码编写和团队组织方法,也更注重软件开发中人的作用。

 

 

三、敏捷软件开发宣言

        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探寻更好的软件开发方法,身体力行的同时也帮助他人。

        由此我们建立了如下价值观:

 

  个体和互动 高于 流程和工具

  工作的软件 高于 详尽的文档

  客户合作 高于 合同谈判

  响应变化 高于 遵循计划

 

  也就是说,尽管右项有其价值,我们更重视左项的价值。

 

  我们遵循以下原则:我们最重要的目标,是通过持续不断地及早交付有价值的软件使客户满意

       

 

 

四、敏捷的项目管理

  我们现在在讲敏捷的项目管理,就得先说说瀑布式开发和迭代式开发的区别。

 

  大家都知道瀑布式开发的特点是大批次、缓慢流动、在每一阶段追求工作完整,但因其缺乏并行迭代的概念,对变化的响应必然很慢。

 

  而迭代式开发则恰恰弥补了这个弱点。在迭代式开发过程中,整个开发工作被组织为一系列短小的、固定长度的小项目,我们将其称为一系列的“迭代”。每一次迭代都包括了需求定义、需求分析、设计、代码实现与测试。

 

  采用这种方法,开发工作可以在需求被完整地确定前启动,并在每次迭代中完成系统的一部分功能开发工作,再通过客户的反馈来细化需求,并开始新一轮的迭代。

 

  敏捷开发是通过逐步细化、迭代前进的方式,分阶段地将需求予以实现。比如说,我们先从整体功能规划中定位出一小部分核心功能,打造能基本运转、对用户有价值的最小可用产品,然后迅速迭代开发,听取用户反馈,及时调整功能规划。

 

  我们可以拿敏捷团队与西游团队来比较,其实是有相似处的。唐僧师徒可以被看作敏捷中的全功能团队:团队有共同的目标——取到真经;他们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,好比九九八十一个迭代,每次打怪成功都是完成了一次交付;在不断迭代的过程中,这个团队不断地收集反馈、持续改进,一步步地完成了最后的目标。取到了真经,意味着完成了项目的交付,同时使得团队能力得到质的提升。这是一个美妙的结果。

 

  而项目成果的交付和团队能力的提升,这是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中最希望达成的目标。

  传统项目管理的定义是:“在有限资源限定的条件下,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”。一句话概括了传统项目管理的铁三角:需求是范围,资源包括时间和成本。

 

  这样的定义正确吗?

 

  传统的定义忽略了“价值”这一重要因素,在追求价值交付过程中,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敏捷项目管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一环——人,也就是我们的团队。价值是人创造的,是为人服务的,很多敏捷实践都围绕人展开。我们试图找到一种通用的方法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量。未来社会最有价值的人,是以创造力、洞察力、对客户的感知力为核心特征的,我们相信这样的团队能创造最大的价值。

 

  那敏捷实践是如何帮助团队实现最大价值的?

 

  用户故事

  用户故事(User Story)是敏捷开发的基础,它从用户的角度来对需求进行描述。软件开发是为了实现产品的商业价值,满足用户需求。只要需求足够明确,所有人都了解其具体内容,团队就能简单有效地把需求转化成可实现、可测试、能够发布的代码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 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描述需求,让所有人都能对任务的范围有一个共同的认知。这样团队对任务完成会有一个共同的定义,不会出现“你做的不是我所要求的”、 “我忘了告诉你这个需求”等类似的问题。

 

  用户故事体现了用户需求以及产品的商业价值,同时定义了一系列验收标准(Acceptance Criteria AC)。只有团队完成的工作符合这一系列的AC时, 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个用户故事。一个用户故事通常包括三个要素:

  角色:谁要使用这个功能;

  活动:需要完成什么样的功能;

  商业价值:为什么需要这个功能,这个功能带来什么价值。

 

  用户故事可以有不同的展现形式,以下是其中一种:作为一个<某种类型的用户角色>,我要<达成某些目的>,只有这样我才能够获取<商业价值>。

 

  所以用户故事一旦被确定,那么它所要实现的功能、需求范围、所需工作量也就随之确认了。之后开发人员所要做的就是根据这个用户故事的内容进行开发,只有当所有AC被覆盖到,测试人员完成测试,发现所有功能是可测试的、可运行的,这个用户故事才算完成了。

 

  估算和迭代计划

   估算(Estimation):团队在动手开发一个用户故事功能之前,应当对实现这个用户故事所需要的工作量有清晰的认识。如Martin Fowler所说,”Estimation is valuable when helps you make a significant decision”(当你做出重大决定时,估算是有价值的)。只有当团队对达成一个目标的工作量以及完成它之后的“收益”有明确的认知, 才能做出明智的决定。

 

  当团队在为工作排定优先级、制定迭代计划时,业务分析师需要知道每个用户故事的成本,团队成员需要知道每个用户故事的价值。有很多种估算用户故事工作量的方法,其中一种就是把完成这个用户故事所需要的点数(根据用户故事的复杂度估算)写到对应的故事卡上。估算可以帮助团队以不同的方式,对实现即将开始的用户故事、未来的架构方向和代码库的设计,有更好的理解。一个迭代能完成多少个点数是能估算出来的。也可以使用一些工具统计出过去每个迭代所完成的点数。

 

  在做迭代计划(Iteration Planning)时,团队需要从客户价值维度和技术风险的角度来排定优先级。下图中是常用的工具之一——需求优先级矩阵。

      

 

  

  迭代会议和功能演示

   敏捷宣言里面有一条:客户协作优于合同谈判。在敏捷团队中有一个角色叫做业务分析师(BA),其核心职责是确保业务需求的清晰和透明,保证开发团队对业务有足够的理解,并将这些待完成的用户故事按照优先级排列出来,以任务卡的形式来驱动团队的开发。

 

  迭代会议(IPM)通常发生在每个迭代的第一天,团队成员一起制定迭代计划。这个会议由BA主持,大家一起同步几个方面的内容:

  下一个迭代的用户故事;

  对下一个迭代的期望和计划;

  风险的评估和总结。

 

  不同的人对需求有着不同的理解,所有团队成员都要对用户故事所有相关内容、所要实现的功能、满足哪些条件用户故事才算完成达成一致。迭代会议的主要产出是下一个迭代中需要完成的用户故事,这些用户故事即为下一个迭代所要完成的主要目标。

 

  功能演示(Showcase)是敏捷开发流程中的又一个实践,通常发生在每个迭代的最后一天,目的是演示可工作的软件。团队把一个迭代中开发好的功能给相关人员演示,并收集反馈,以便在下一个迭代中可以对变化作出快速响应。

 

  站会和用户故事开卡

   简单地说,站会(Standup)是团队在一起快速地开一个会(通常在物理墙前),成员逐个更新自己的状态。更新包含以下几个方面:

  昨天完成的工作;

  今天计划做的工作;

  面临什么阻碍,需要什么帮助;

  自己手头用户故事的进展,是否存在技术风险。

 

  既然是快速的会议,站会的时间就不宜过长,10分钟左右为佳。建议团队成员站着开会,因为研究表明,当人们坐着开会的时候,会议的时间会被无形中拉长。

  这里有一些实践原则:

  团队成员都要参加站会,轮流主持,谁迟到了都不等——仪式感很重要。

  站会的时候,每位团队成员围绕故事卡进行更新。介绍一种有意思的实践——使用Token(也就是使用一个实物作为”令牌”,准备发言的人首先取得”令牌”,发言完成后将“令牌”传给下一个人。令牌要醒目,可以是毛绒玩具,也可以是一顶帽子)。

 

  用户故事开卡(Story kick-off):在每个用户故事开发之前,要确保BA、DEV和QA对用户故事理解一致。这个沟通活动通常表现为由DEV讲解这个用户故事要完成的功能及AC,一旦发现任何疏漏,BA及时补充。DEV有任何疑惑也需及时提出来,当场确认,使这些功能得以正确实现。在后续开发中如果碰到任何疑惑,也应及时找BA了解清楚。QA会严格按照AC来验收用户故事。

 

  代码审查和回顾

  代码审查(Code Review) 开发团队在完成每天代码之后,会聚在一起评审当天的代码,这样做有几个好处:

  团队经过一天高强度的思考与编码,适当地停下来,看看其他人写的代码,同时将自己的代码讲解出来,往往能获得一些意外的灵感,或许能解决自己面临的阻碍;

  互相了解设计思路,获得更好的建议和进行思路重构,提高代码质量;

  及早发现潜在缺陷,降低事故成本:如果这个时候发现代码的坏味道和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,代码审查结束后可以花少量时间作出更改;

  促进团队内部的知识共享。

 

  回顾(Retrospective):回顾会议的目的是通过新的沟通形式唤起大家对团队的集体意识,指出团队或个人在一段时间内的不足并列出对应行动。持续而有效的回顾和反馈,可以保证团队关心生产力和效率,了解自身的不足,这将成为团队持续改进的起点。

  回顾的关注点也多种多样,除了“项目开发”之外,还可以关注“敏捷成熟度”、“团队角色和职责”、“人员技能提升”等。在坚持回顾的同时,需要做的还有保证回顾的有效性。应根据团队建设目标的发展变化,不断调整回顾的关注点和形式,确保回顾能够有针对性地发现团队的缺陷并转化为实践。长期有效的回顾和正确的回顾产出,还能够不断提升团队内部的安全感和信任度。

 

  最大程度的可视化

  看板源于精益生产实践,敏捷将其背后的可视化管理理念借鉴过来,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可视化管理工具。

  在敏捷项目里,挂在墙上的“人人可见的大图表”是一种普遍的实践,它被用来共享项目的状态并将之可视化。比如表示项目状态的物理墙,这样的物理墙通常包括三个元素:时间、任务和团队。

   除了表示项目状态,项目团队还会可视化其他的元素,比如团队应坚持的规则、项目上的经验分享以及项目的里程碑。

   一般来说,通过有关联的团队和个人之间相互协商,可以识别出未来一段时间里各自的活动,以及相应的、对成功的衡量方式,然后将其可视化出来,每段时间再回顾和调整一次。有了这样的可视化,团队会更加容易对齐目标,并不断培养和加深责任感。

 

  可视化带来的好处是:

  日常工作透明,将迭代过程中所有的故事卡可视化出来,团队成员可以随时知道当前需要完成的工作以及将要完成的工作。由于人对视觉反应更灵敏,可视化的故事墙能立刻聚焦团队的注意力。

  将迭代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暴露出来,可以促进团队成员在工作中一起积极讨论解决方案。

  团队也可以根据现在的进度以及遇到的问题,了解需要哪些帮助,更好的分配资源,减少开发进度被滞后的风险。

 

  沟通计划

  敏捷里面的自组织团队其实是敏捷的结果,而不是先决条件。实施敏捷的过程也是打造自组织团队的过程。每个团队成员在面对“做什么、怎么做”的问题时,也会以自组织的方式去解决。每一天,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其他成员保持协调。为了保持同步,我们会创造基于敏捷实践的沟通机会,这个也是实施敏捷的过程之一。

   通过集中式、互动式的设计工作坊,帮助客户在最短时间内对项目范围达成一致,快速进入项目交付。

   产出沟通计划:比如在这个沟通计划中会讨论:以什么频率、什么形式作项目的更新,比如说每周五以周报的形式作一些主要信息的更新;站会和迭代会议什么时候召开,需要邀请哪些人,比如说业务负责人,技术负责人等等。

  

  团队目标不一致

  用电子墙和物理墙展示用户故事、需求全景图、项目进度燃尽图;通过迭代会议和功能演示会议对齐迭代计划,项目进度、识别项目风险。

 

  团队成员不熟悉

  基于敏捷实践,创造更多的沟通机会,比如回顾会议、代码审查和站立会议。通过不断地创造这样的沟通机会让团队成员更加默契。

 

  信息发布不顺畅

  共享信息,制定沟通计划;

  最大程度的可视化。

 

五、总结

  我们刚刚提到了很多类型的敏捷实践,这些实践需要贯穿到团队的日常活动中去,持续的实施和改进。这个过程其实是行为改变思想,再通过思想影响行为的过程,当团队中的人员能力慢慢提升,思想也在随之改变,所有人都能对什么是正确的事作出更好的判断,继而走向持续改进的道路。

 

  行为心理学研究认为:21天以上的重复就会形成习惯。任何一个动作,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;任何一种想法,重复21天、或者重复验证21次,就会变成习惯性的思维方式;任何一种信念或者有益的实践,经过团队持续验证,它一定会成为团队的信念和实践。

 

  (PS:有阅读ThoughtWorks洞见里面的博文,内容很棒,感谢分享)

 

写于2017年10月17日

Anne

 

 

 

如果您看了本篇博客,觉得对您有所收获,请点击右下角的 [推荐]

如果您想转载本博客,请注明出处

如果您对本文有意见或者建议,欢迎留言

感谢您的阅读,请关注我的后续博客

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win7中chm无法显示
查看>>
工作杂记
查看>>
Socket的错误码和描述(中英文翻译)
查看>>
算法的乐趣 (王晓华 著)
查看>>
Windows和Linux系统下,虚拟环境安装的全面说明和详细步骤
查看>>
vue 引入bootstarp --webpack
查看>>
codeforce div 377
查看>>
表单验证
查看>>
博客突破10万写点东西
查看>>
# 2017-2018-1 20155224 《信息安全系统设计基础》第九周学习总结
查看>>
网址收藏1
查看>>
spring mvc-REST
查看>>
Java反射机制
查看>>
Selenium Web 自动化 - 项目实战环境准备
查看>>
51Nod:1085 背包问题
查看>>
算法导论读书笔记-第十九章-斐波那契堆
查看>>
Nodepad++ 资料整理
查看>>
C#, C++, Java性能对比
查看>>
Linux监控命令之==>free
查看>>
NO7 利用三剑客awk-grep-sed-head-tail等7种方法实践
查看>>